您好: 请登录!
test
三区人才
我的位置:三区人才
省级
深山扶贫志不改 授之以“渔”致富经——湖北省“三区”人才张学振
  
  
发布时间:2021-04-25 10:20:40
    
来源:{dreamer-cms:article field="source" /}
    
阅读量:8807
    
发布人: adtest

       张学振,湖北省“三区”人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自2013年以来,张学振连续7年工作在扶贫一线,指导湖北省恩施等贫困山区农民利用山间溪流水开展冷水鱼生态养殖。他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总结、推广“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产业帮扶模式,带动湖北省3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启乡村振兴的小康之门。

       一诺千金,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

       作为一名从山东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张学振对山区农民的贫困生活有着深刻体会。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渴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2013年5月,学校相关部门询问张学振,愿不愿意到恩施州建始县开展义务的产业扶贫工作,因为那里的渔民急需养殖技术指导,并强调说:“这是纯粹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没有酬劳,而且可能还要自行解决差旅费用的问题”。

       张学振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愿意!”

       湖北省有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大别山区等连片山区,而25个贫困县绝大多数坐落于这四大山区。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论背景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呢?带着这个问题,张学振奔赴四大山区的16个县市开展了调研工作。

       深入调研,制定产业技术帮扶方案

       建始县野三河专业合作社的鱼老板田大才第一次见到张学振,心里没当回事,认为他是来吃顿饭就走的“专家”。“我们这里的水太冷了,养鱼不长鱼,连灌溉稻田都派不上用场”, 63岁的田大才一见到张学振就吐苦水。出乎田大才意料的是,张学振不但没有吃顿饭就走,而且还在渔场住下了。“他来到渔场就没闲着,不停地观察、测量、询问、记录”,田大才说,张学振在认真调研后,帮助合作社和渔民们理顺了发展的思路,让他很服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禀赋是福气,要把这股山泉水保护好、利用好,不能破坏这优质的水资源;

       好水养好鱼。可以利用溪流水适度发展鱼类养殖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但是要保护先行、控制规模;

       养适合的鱼。如此低的水温条件不适合养殖常见的“四大家鱼”,要选择适合冷水环境生长的虹鳟、鲟鱼、娃娃鱼等品种,草鱼冬天水温下降后要停食,一年只有7到8个月的生长期,冷水鱼可以一年12个月不停的生长;

       发展“冷水鱼-常温鱼-水生蔬菜湿地-稻米”的循环农业模式。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好水资源,依照山区地势建梯级鱼池,上一级吃食性的冷水鱼类养殖的尾排水流入下一级常温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池塘,提高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在此过程中水温逐渐升起,常温鱼池流出的尾排水进入由水生蔬菜构成的湿地然后再用于稻田灌溉,实现养殖零排放。

       甘于奉献,用心捂热山区冷水鱼生态养殖

       张学振沉下心、铺下身、真抓实干,不遗余力地奋斗在扶贫一线。

       “我就算吃得苦了,没想到张教授比我还能吃得苦啊!”田大才感慨地说。每年4到5月份是鲟鱼人工繁殖的最佳期,这个时候的大洪寨,春寒料峭,池子里的水温只有13度。田大才因为腿伤无法下水,张学振便连续十几天工作在渔场,亲自下水作业,在13度的山泉水里泡上几个小时,完成亲本筛选、注射催产针、人工产卵等系列工作。本就患有膝盖滑膜炎的张学振,从冰冷的水中爬上来时常两腿麻木,要缓上好一会才能正常行走。

       “用自己的双手将一批小鱼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畅游在这青山绿水间,带动渔民脱贫致富,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张学振热爱并享受着他所选择的产业扶贫工作。

       孜孜以求,攻克冷水鱼养殖关键技术难题

       针对养殖用水水质不稳定的情况,他带领工人一起研发出了水质过滤净化网;针对虹鳟受精卵出苗率仅达50%的问题,他连续一周守候在孵化车间,寻找受精卵停滞发育的原因,并设计出了漂浮式孵化箱,将孵化率提高到了95%以上。

       “我们山区里养殖的鱼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绿色有机的品质保障。”张学振一再提醒渔民们,鱼病防重于治,坚持杜绝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药物。他尝试采用五倍子、苦参等不同的中草药配伍熬制汤汁预防水霉病等疾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过张学振的刻苦钻研,山区冷水鱼生态养殖环节中的人工催产繁殖、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水质净化、饲料研发、鱼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

       此外,他还为帮扶的水产龙头企业申请获批省、市(州)科技项目6项,项目资金达220万元,申报了5项国家专利,目前获批3项,发表研究论文4篇,指导6名研究生参与冷水鱼生态养殖的实验研究。

       鱼水情深,科技扶贫路上的“留级生”

       张学振的辛勤付出帮助渔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产值实现了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再到3000万元的“三级跳”。2016年5月,张学振和田大才一起张罗了一场“冷水鱼养殖与烹饪培训大会”,想带领更多相亲们参与到产业发展上来。然而当年7月,一场特大强降雨引发的洪水淹没了渔场,大大小小的鲟鱼、虹鳟、金鳟、娃娃鱼等随着洪水游失。

       深夜接到田大才的电话的张学振心急如焚,顾不得头班火车只有站票便赶急忙往建始县。田大才去火车站接站,一见张学振便失声痛哭。去往渔场的山路不时有滑坡和落石滚下,田大才开着皮卡车,带着张学振绕行30多公里赶回到渔场收拾残局。

       初步的清淤排污工作做完后,张学振陪田大才一起作资产评估,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放弃渔场,卖房还债!”心灰意冷的田大才想好了退路。张学振给田大才做思想工作,聊到凌晨3点:“我们的基础设施在、市场在、技术在、声誉在、人在、情在,没有过不去的坎,也不能辜负了老乡们的期望。”田大才擦干眼泪点点头:“只能咬牙坚持”。

       “咬牙坚持”说起来只是4个字,做起来却要3、4年。张学振坚持延期服务,做一名“留级生”。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缺乏周转资金,没钱买饲料,只能每天一餐地吊着喂鱼。张学振甚至将自己新购置的轿车作抵押,换得30万元帮渔场赊销饲料。张学振还积极联络协调,帮助渔场获得了中国银行400万元的贷款。目前,渔场生产已经步入正轨,恢复到年产值1000万元的生产规模。2019年3月田大才的冷水鱼养殖场登上了CCTV-7的《致富经》栏目。

       辐射发展,为贫困山区脱贫做出更大贡献

       在学校的大力帮助和相关帮扶县市的支持下,张学振总结出了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六个一”的产业帮扶模式:定位一个冷水鱼特色产业、组建一个冷水鱼专家服务团队、承担一项冷水鱼攻关项目、支持一个县域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近年来,张学振在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频繁奔赴湖北省20余个贫困县市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发展,指导山区农民开展冷水鱼生态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恩施州、神农架、宜昌、十堰、黄冈、咸宁等地市3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张学振的产业扶贫事迹在“中国教育电视台”2018年国际消除贫困日活动中予以专题报道,并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扶贫网》《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关注,介绍了其主动融入脱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开展模式创新服务山区百姓的事迹。

       “我希望媒体能够关注我在扶贫一线探索、总结的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产业帮扶模式,而不是我个人”,张学振解释说,“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而好的产业模式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带给全国急需的地区和百姓,从而真正达到留住绿水青山、百姓脱贫致富的目标,这也是我的心愿。”

       “三区”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任务和事例不断涌现,他们用心用情用技,用自己的全部为乡村振兴开路,为农民增收致富搭桥,不断谱写着新时代农业科技人的朴实而又美丽的篇章。 (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恩施州科学技术局

       核编: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农村中心

       业务主管:省科技厅农村处

免责声明: 1. 本平台为公益服务平台,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用于非商业目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由于本平台采用的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取得联系,如本平台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我们,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或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经济损失。 2. 对于已经授权本平台独家使用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平台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联系电话:027-87828083-8010。
分享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