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汪正兴
公司: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职务:副调研员、正高级工程师
所属类型:企业创新能手
获得奖项:2018年“长大跨桥梁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一种串、并联多级阀粘滞阻尼方法及阻尼器”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大跨度桥梁自适应减振抗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21年“一种斜拉索刚性连接空间杠杆质量减振装置”获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特等奖。
人物介绍:
汪正兴,198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至中铁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工作,为中铁大桥工程局集团公司首批学科带头人。2000年9月至2006年3月到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在职深造,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九三学社武汉市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政协委员,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市黄鹤英才”等荣誉称号。
汪正兴同志从事桥梁结构科研工作30余年,作为桥梁科技工作者,亲历了中国的桥梁技术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学会到当今领先世界,从桥梁弱国到桥梁强国的巨大转变。他带领研发团队长期奋战在桥梁科技研发的一线,瞄准桥梁科技前沿问题,面向交通强国桥梁工程的重大需求,创新求变,敢于争先,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人物经历:
在桥梁结构抑振抗震领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主持研发了大跨桥梁结构振动多目标协同控制技术、大跨度桥梁斜向变参数阻尼约束体系,首创了斜拉索杠杠质量阻尼器(LMD)、吊索冲击质量阻尼器(IMD)、调谐液体质量阻尼器(TLMD)、多功能流体黏滞阻尼器(MFFVD)等系列减振产品,可满足不同特征桥梁结构的减振需求,对桥梁结构可能发生的振动进行全方位抑制,全面提升了桥梁结构的动力安全性能。当前,作为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进一步瞄准了新一代减振技术与产品,自主研发了国内外首台卧式六自由度多功能动力平台,为新一代桥梁减振技术的研发打造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在桥梁结构检测监测领域,从2006年起,对桥梁结构系列检测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进行持续创新,主持研发了桥梁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梁底智能检测机器人、桥梁智能巡检无人机等桥梁健康状态诊断成套系列机器人,以及高强螺杆轴力超声检测监控技术、雷达位移与索力监测技术,集机械构造、机电设备、电子通讯、无线通讯、自动控制及3D打印等技术为一体,可高效评判拉索外部损伤缺陷,并对桥梁结构内部缺陷进行无损探伤,全面提升了我国大跨桥梁和高速铁路桥梁的检测水平,实现了大跨度桥梁结构位移与内力的高效、高速及高精度测试,促进了桥梁健康和安全保障技术的进步。
上述成果形成了桥梁检测监测以及减振抗震成套技术与专利产品,并成功应用于中国最大跨度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最长桥梁港珠澳跨海大桥、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梁平潭海峡大桥、最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沪通长江大桥与五峰山长江大桥等在内的百余座特大型桥梁的检测监测以及减振抗震中。相关成果转化填补了大量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桥梁阻尼器实现了从大量依赖进口到全面国产化的转变,并初步形成年产值亿元的产业,显著推动了我国桥梁技术的进步,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关成果经业内专家评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长大跨桥梁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种斜拉索刚性连接空间杠杆质量减振装置”获2021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特等奖,另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与科技进步奖12项(特等2项、一等3项、二等4项,三等3项);湖北省发明专利银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金、银奖各一项。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项、中国专利授权173项(发明专利89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70项、中国外观设计专利4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