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test
创新达人
我的位置:创新达人
湖北企业“创新达人”宣讲团--王仁宗
  
  
发布时间:2022-12-04 10:44:21
    
来源:{dreamer-cms:article field="source" /}
    
阅读量:1037
    
发布人: zhoul

姓名:王仁宗

公司: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职务: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所属类型:创新企业家

获得奖项:201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011年获得湖北省第二届十大创业之星称号;2011年获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12年获得华中卓越企业领袖称号;2014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017年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奖;2019年获得湖北省优秀企业家(金牛奖)称号

科学成果:2021年获得砂性肥料造粒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

人物介绍:

王仁宗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人物经历和自述(图片):

我是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仁宗。湖北富邦(股票代码:300387)是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服务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肥料助剂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公司自创建之初,秉持“坚持开放创新,打造行业唯一”的理念,将创新发展贯彻到公司经营各方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整个创新的过程曲折而艰辛。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

90年代初,我国化肥行业刚刚起步,国内化肥助剂市场一片空白,完全依赖进口。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面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定价虚高、肥企不堪重负的严峻形势,我立志,一定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于是,决定自主创业。

一旦立志,脚下的路就变得明朗起来。我踏上了回乡的艰辛创业之路。白手起家,招揽人才,从武汉工程大学一次性招了6名本科生;带领公司上下,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获得第一手数据,把脉市场需求。在国产替代的梦想感召下,公司不断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现在,本科生已超过50人,硕士超过20人,博士3人,我与他们一起在实验室潜心研究,只为研发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化肥助剂。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载艰辛结硕果。我和我的团队分析和总结了肥料结块原因,并创造性地提出肥料防结块理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开发“七大平台技术”,实现了国内技术的弯道超车。公司产品也获得市场一致好评,实现了国产替代,使中国肥料企业的成本在助剂方面大幅下降,从而推动了中国肥料的高速发展。

历经十数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球化肥助剂细分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客户遍布全国和东南亚、欧洲、非洲,为湖北乃至全国化肥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公司先后申请了近500件专利,近300件已获得授权,申请PCT专利40件。同时,公司有驰名商标FORBON®、湖北省名牌产品、10大系列14大产品的企业标准,填补了本行业无标准的空白。公司还有1项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10项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市场交易金桥奖、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等荣誉。我个人也被授予湖北省第二届十大创业之星、华中卓越企业领袖、湖北省优秀企业家(金牛奖)等荣誉称号。

2、立足中国,布局全球,挖掘新价值,打造新生态

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不足10%。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无尽的商机。

敢想敢做敢拼,凭着一腔孤勇,我们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将产品远销印尼、马来、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且自2015年起布局全球战略。2015年并购欧洲第一大助剂公司荷兰NOVECHEM,迈出了全球化发展的第一步;2016年控股加拿大SoilOptix,掌握了土壤CT检测技术;2017年收购法国PST,在化肥助剂行业稳居第一;2018年参股以色列Saturas,掌握了植物茎水势传感器核心技术;2019年参股以色列Fruitspec和Tevel两家公司,为数字化发展再添新的智能传感设备——水果自动识别传感器和水果自动采摘机器人;2020年参股以色列LIGC公司,向石墨烯新材料领域进军。公司与全球顶尖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步步走出国门。

除了上面的布局,我还提出了“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全球农业”的企业使命。公司设有中国总部、欧洲第二总部,正在筹建非洲、东南亚总部。自2015年公司还先后组建了土壤检测、智能配肥设备、数字农场等现代农业数字公司,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并赋能到非洲、美洲、亚洲、欧洲。

公司海外业务收入逐年增加,海外市场已成为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公司也正在加速实现“做全球数字农业新价值创造者”的愿景。

3、推动模式创新,协同合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创建了PSC商业模式,即基于客户需求和目标定制配方产品(Product),根据化肥企业生产工艺和品种结构制定整体技术解决方案(Solution),并以承包方式计价(Contractor)的商业模式,使公司参与客户生产过程,共享信息流、技术流,与客户达成创新共识和形成利益共同体。

我提出了“竞争式”、“联盟式”、“三结合”等方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所建立了长久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培养了公司科技创新人才,提升了公司自主创新水平,既增强了公司市场竞争力,也为行业输出了大量创新人才。

我自2016年起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会长,并牵头成立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数字农业分会,引领我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转型,推动我国数字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心得体会

1、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未来的认知。我们要站在未来十年看当下,基于未来十年作出当下的布局。

2、站在月球看地球。人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视野,所以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3、做一厘米宽度,一公里甚至十公里深度。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做专,做出特色,加大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三、成功经验

1、全球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我们建立了以欧洲技术专家Erik博士、国际硫锌协会中国区主任樊明宪博士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同时与中国各大高校的院士、专家、教授合作,为公司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培养创新人才,为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公司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用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用平台保障科技人才创新。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公司每年投入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与十数所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合作,并将公司优秀人才送到高校深造。

4、走国际化道路。公司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抢占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优秀公司,利用资本参股或控股,甚至全资收购相关公司。

 


免责声明: 1. 本平台为公益服务平台,凡本平台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用于非商业目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由于本平台采用的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取得联系,如本平台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我们,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或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经济损失。 2. 对于已经授权本平台独家使用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平台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联系电话:027-87828083-8010。
分享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