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测量面积2.13亩,除去水分、杂质,折算成标准含水量,实际小麦亩产量817公斤!”
6月下旬,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顺丰家庭农场测产现场,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韩伟宣布的这一测产结果,让“90后”农场主王伟没想到:“去年秋汛晚播,开局不利,没想到实打测产会这么高。”
出乎意料的不仅仅是王伟。脱贫户王丙合实话实说:“我家有3亩地,以前年年种玉米、小麦,农忙时节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这些地都托管给王伟了,今年每亩地能拿到1200元租金,不用自己干活还能领钱。看着自己的地,年年丰收,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当今的田间地头,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循规蹈矩,将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种到地里。
才收完小麦,王伟又要赶紧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间不等人。
第二天一早,王伟就忙着调试自己动手改造的无人驾驶免耕气吸播种机。经过不断改进,这个机器可以实现水、种、肥同播,播种后不需要追肥、也可以提前造墒,让种子更快发芽。小麦收割后即可进行播种。
王伟自认身份为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新农人。他告诉记者:新农人的“新”在离不开高科技,“我们不仅有深耕机、深松机、旋耕机,还有无人机,真正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2行玉米、5行大豆,按照这个标准操作。”王伟的话,混杂在播种机的轰鸣声中,只见一颗颗种子均匀地播撒在黄土地里。
王伟稳坐驾驶室,无需手动控制车辆,车轮依照设定好的轨迹徐徐前行,看向身后,一排排麦垄笔直,间隔均匀,凡是播种机走过的地方,土地片片严丝合缝,既不会多种也不会错漏。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土壤墒情相对适宜,趁着天气好,王伟得抓紧复种这1074亩大豆玉米,不误农时。
这是王伟第一次尝试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他告诉记者:“之前夏种,耕地全部种玉米,对于复合种植这种新鲜事物,没少参加培训学习。”
不到32岁的王伟虽然年轻,但已在田间摸爬滚打了七八年。他创办农场,深耕农业,现有土地1074亩,拥有现代农机设备30多台套。
“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我个人今年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王伟说,学文件看报纸得知,提升大豆产能是战略选择,更是政治任务。在区里组织的观摩会上,自己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非常感兴趣。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将全部土地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王伟心里有一笔账:“原先一亩的玉米,现在同时还能再种七分左右的大豆,一亩地当一亩七分用。保守估计,秋收时能收10万公斤大豆、100万公斤玉米,增收20%不成问题。”
眼下,王伟所在的闫寺街道正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特色种植基地,按照“土地流转+就近就业”模式,除按年向脱贫户支付土地租金外,还优先安排土地流转脱贫户在农场就业,助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闫寺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旭民介绍,当地希望通过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的带动,激发农民做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