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金穗飘香。
5月9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在襄阳举行“植物疫苗促进小麦抗病增产、提质增效绿色技术”田间示范观摩会。与会人员走进襄州区双沟镇、黄集镇的麦田进行观摩,对植物疫苗促进小麦抗病增产的效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此前,于去年10月举行的田间示范观摩会表明,植物疫苗能有效诱导水稻防病抗病、增产增效。
14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姜道宏教授团队潜心研制植物疫苗,开发的系列微生物菌剂助力油菜、水稻、小麦等作物抗病、增产,提质、增效。
田间应用效果“肉眼可见”
广袤的麦田里,已开始涌动金黄的麦浪。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柏连阳、张献龙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来到田间仔细察看小麦长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施用过植物疫苗的小麦和对照组的小麦相比,长势更为喜人,麦苗茁壮、麦穗繁密。
“经过植物疫苗处理的小麦,长得更高更壮,单穗的麦粒数更多。使用植物疫苗,成本并不比农药高,而且对环境友好。”姜道宏教授说,植物疫苗能激活小麦的免疫力。小麦对多种病害有了强抵抗力,就能长得更好,有助于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襄阳市农科院、襄阳市植保站、襄州区农技中心的专家,以及当地企业代表、种植大户,也介绍了相关情况。
襄阳是我省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约540万亩。植物疫苗在该市的田间试验已见成效。从去年起,襄州区开展万亩小麦田间试验示范。
“我们示范种植小麦1470亩。与未使用疫苗拌种的田块对照,赤霉病的发病率明显较低,几乎看不到多少病穗,而且麦穗看起来更饱满。”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欣喜地说,今年的小麦丰收已成定局。
“快、齐、壮、绿”,襄阳市植保站站长白桂萍这样评价小麦使用植物疫苗后的效果。
为“良种”探寻“良护”方案
在襄州区双沟镇陶岗村,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襄麦25、扬麦33在使用植物疫苗拌种后,小麦赤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单穗麦粒显著增多。
据了解,利用植物疫苗处理小麦种子,植株生产旺盛,可以有效防控小麦锈病、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等,实现防病增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疫苗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这些年,姜道宏团队一直致力于植物抗病研究。2010年,他们在湖南益阳大通湖油菜病株上成功分离了无致病力的核盘菌菌株DT-8。以此为发端,开始研发系列植物疫苗。
“植物疫苗的概念,是从人用疫苗和动物疫苗的概念‘挪移’过来的。”姜道宏说,人体疫苗注射到体内能产生抗体,从而防病。能否借鉴这一思路,为农作物“接种”植物疫苗,成为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的课题。
姜道宏通俗地解释,作物的“一生”“一身”均会被多种病原物感染。国内外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益微生物的发掘与利用需要有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技术。“病原真菌是‘敌人’,真菌病毒是‘敌人’的‘敌人’,不就是人类的‘朋友’了吗?”
姜道宏团队研究发现,DT-8菌株携带了一种真菌病毒SsHADV-1,该病毒不仅可以使核盘菌丧失致病能力,不会破坏植物,而且可以把它转化为促进油菜、水稻、小麦等作物生长和抗病的有益内生真菌。于是,他们利用DT-8菌株创制植物疫苗,希望为“良种”提供“良护”。
姜道宏认为,植物疫苗技术可实现“两减”(减化学农药、减化肥)和“两增”(增健康、增效益)。
让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当天,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植物疫苗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并对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专家学者认为,由真菌病毒介导的植物疫苗概念原创性强,该技术绿色有效,产品应用在小麦生产上田间抗病、增产效果显著,为我国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
康振生院士说,在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植物疫苗技术具有创新性,对于减少农药的使用、农业增效、绿色防控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下一步,要继续研究其抗病增产的机理。期待企业积极参与,助推该成果不断走向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张献龙院士认为,植物疫苗概念新、效果好、模式佳、易操作、潜力大。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更加轻简的“傻瓜型”技术,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赋能乡村振兴。
专家们提出,通过植物疫苗实现多病同治,助力化肥农药减施,实现增产提质、绿色高效,为保障粮食安全、种业安全提供绿色“护盾”。政产学研用共同努力,让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姜道宏团队与湖北丰庆源粮油集团共建专家工作站,开展植物疫苗技术示范应用。对此,该集团董事长党长英表示很期待:“我们要向科技创新要活力,让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承接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路径。”